中国武协关于加强“武术六进”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做好群众体育工作的方针,努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独特作用,推动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以下简称“武术六进”),特制定《关于加强“武术六进”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大武术观”意识,推动武术社会化。服务百姓,传承传统,构建武术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全民健身计划。
二、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公益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武术六进”工作公益服务特性。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工作实际,充分考虑地域、行业、人群的差异,在选择拳种、开展培训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有效工作方法。
(三)坚持标准,尊重规律。遵循武术运动的发展规律,以武术标准化为参照,依据《全国武术之乡管理办法》,在推进武术段位制的基础上,将国家标准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四)政府主导,整体推进。逐步建立国家、省、区、市、街道、社区(村镇)管理网络,完善政府主导、武协推进、教育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五)明确重点,循序渐进。充分考虑“武术六进”工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突出武术进校园在“武术六进”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促进“武术六进”工作全面协调开展。
三、工作目标
(一)武术进学校。各级武术职能部门要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将大力推广、普及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段位制作为武术进校园的重要内容。
(二)武术进社区。各级武术职能部门要加强社会武术站点的管理和指导力度,提高区域内的武术组织、武术馆校、晨(晚)练点服务水平,扩大社会武术指导员队伍,推进和建立武术段位制培训、考试站点。根据本地群众需要积极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武术活动。
(三)武术进乡镇(农村).各级职能部门要积极将开展武术健身活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保护和挖掘好民间武术文化资源,开展武术下乡活动,让武术植根基层,服务百姓。
(四)武术进企业。鼓励企业为职工参与武术健身提供必要的条件,选择适应职工需要的武术健身方法,尤其是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中的太极拳类项目,丰富企业文化,强健职工身体。
(五)武术进机关。鼓励各级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习练武术太极拳健身项貝,强健身心,健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六)武术进军营。各级武术主管部门和武术之乡要有计划的选择驻地部队、武警、消防部门开展武术运动,将进军营辅导武术习练作为一种拥军的形式,创建军民和谐氛围。
四、工作要点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各级武术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武术六进”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政府主导、武协推进、教育配合、社会参与的公共模式,成立“武术六进”工作协调机构,集各方智慧和资源,周密部署,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二)制定规划,加强管理。各地武术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武术六进”工作专项规划。各武术之乡要将“武术六进”工作纳入当地全民健身计划,相关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大管理、监督、指导力度,确保“武术六进”工作有序运行,形成常态化。
(三)创新机制,强化引领。针对“武术六进”的不同人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武术活动,建立一套有特点、有活力、有成效的武术赛事活动体系和运行机制。发挥武术赛事的杠杆作用,形成良好的武术氛围,提高“武术六进”效果。
(四)突出特色,注重规范。通过“武术六进”工作的扎实推进,吸引广大群众认识武术、喜爱武术,养成武术健身习惯。各地应将武术健身操、武术段位制作为“武术六进”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注意发挥地方特色传统拳种的作用。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编写地方优秀特色拳种教材和实用指导手册,丰富教学内容,规范教学手段,注重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五)培训骨干,示范带动。注重骨干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加强对段位指导员、学校武术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三支骨干队伍的培养。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辅导水平,确保“武术六进”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武术之乡要在“武术六进”工作中起表率作用,要及时发现和表彰“武术六进”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打造一批武术运动普及率高、武术活动丰富多彩的示范单位。
(六)配置资源,统筹经费。建设配置科学合理、方便实用、贴近群众的习练场所,满足群众武术健身的需要。统筹财政经费投入,切实保障“武术六进”工作经费。要注意动员和吸纳社会力量,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参与、支持、资助“武术六进”工作。
(七)考评结合,强化成果。建立和完善“武术六进”工作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建立指导和监督机制,对开展工作有力度、有特点、有成效的区、县进行表彰和鼓励,“武术六进”工作开展情况将作为武术之乡评选和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
(八)注重宣传,加强引导。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期刊等媒体平台,宣传“武术六进”工作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广泛传播武术增强体质、砥砺品格、提高素养的价值功能,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武术运动,营造武术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武术六进”工作健康发展。